联系我们
你的位置:首页 > 讲解导览

会昌城墙

发布时间:2023.05.09  作者:会昌县博物馆

会昌古城墙位于县城老城区,始建于南宋时期,在明、清时期得于逐步修缮加固,现存的会昌古城墙为明清修复的城墙,长度累计 1030 米。会昌城墙是兼军事防御配防洪双重功能的古城墙,历来有“铜赣州,铁会昌”的说法。 2006 年 12 月 18 日 ,“会昌城墙”由省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   会昌古城墙始筑于南宋绍兴年间( 1131 — 1134 ),时任县令黄钺,城墙东北西三面阻水,围 2 里 50 步,高 1 丈 5 尺,南挖濠引水、建护城河。明洪武二十二年,千户彭英自西南隅增拓 200 步,城辟 4 门,上建门楼,另辟“小东门”、“小南门”,堞垛 957 处,警铺 8 座。后塞“小南门”和“小西门”,留东“双清门”、南“镇湘门”、西“丽泽门”、北“临清门”;正德七年重修,围 450 丈,增高 5 尺,增警铺 13 座;嘉靖三十四年水圯十之七、八,知县陈仕修筑;万历四十二年知县冒梦龄加葺。清顺治五年城被兵焚,鼓楼警铺悉毁,七年修之;康熙十三年初建东西铳阁二座,二十九年修复倾塌的东城十余丈,四十二年修洪水冲踏的东城圯十余丈,四十七年修北城圯十余丈;五十三年全面重修,比昔工力加倍;乾隆、道光、咸丰年间均有重修;光绪年间塞老东门开新东门于步云桥端。民国二十九年火毁清华门(俗称小南门),镇南门改名为南薰门,同时城墙加固修葺,高达二丈,增西南角和南边二座炮台。文革期间,会昌古城墙的炮楼、鼓楼、城垛皆遭拆毁,大部分墙基仍存。
   会昌古城墙现分为 3 段,其中“步云桥以北——北门(临清门)——西街西端北侧”半月型段 491.7 米保存较为完好;“步云桥西端以南东门(双清门)——南街小南门”段 312.4 米 、“西街西端南侧——西河大桥”段 226 米,这两段古城墙在文革期间损毁严重,现已残缺不全。城墙基础全部红麻条石包砌,红麻条石砌墙最高处 1.7 米,最低处 1.1 米,内部为夯土,城墙宽 4 米 — 8 米不等,城墙有许多铭文砖、石,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。